为什么我国大胖子没那么多?这首先要看什么算是大胖子。

1997年开始,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简单粗暴的定量标准:BMI(身体质量指数,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)≥25 即提示为「超重」,BMI≥30 则为肥胖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身高 1.70 米,则体重超过 72 公斤算是超重,突破 86 公斤算是肥胖。
而世卫组织这种计量 BMI 的方式之所以「粗暴」,是因为它是西方学者基于大量欧美人的体重资料推导得出的,并没有考虑人种之间的差异。
流行病学调查显示,同样的身体质量指数下中国人的脂肪含量是高于白种人的。具体到数字的话:一个 100 斤的中国人平均要比 100 斤的美国人多出 3 至 5 斤的肥肉。
解剖学显示:中国人上半身每个区域的平均脂肪厚度都超过白人,全身上下只有大腿部分输给了白人妇女。
因为上半身是重要脏器所在,在严寒中最需要保持体温;而大腿却是最不怕冷的部位,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相当有力的假说:东亚人群的直接祖先曾在严酷的寒冷环境中生活过很久,进化为今天的样子。
也因此,不仅中国人,还包括与中国人接近的日本人、韩国人,可能就需要更严苛的肥胖判断标准。
中国根据2001年的计算结果修正了 BMI 指数的界限——身体质量指数超过 24 即为超重,超过 28 视为肥胖。
另一个残酷事实是:由于中国人的骨骼和肌肉量比较低,身体线条不够突出,胖起来反而圆润柔和,缺乏视觉上的冲击力。
在「天生藏肉」的前提下,我们有一种更实用的指标:腰围。这一数据是腹型肥胖(也就是俗话说的「苹果形身材」)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。当男性的腰围达到或超过 85 厘米、女性达到或超过 80 厘米时,便属此列。
根据统计,东亚人群中腹型肥胖较多,这一肥胖类型与各种代谢紊乱现象的发生有着重要关系,因此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比其他类型的肥胖都要大。
因为同样身体质量指数下,我们的脂肪含量高于白种人,又因为中国人腹型肥胖情况更普遍,所以中国胖子的死亡风险,与美国人在 BMI+5 之后的死亡风险持平。
更形象的例子是:一个身高 1.70 米的中国胖子,肥胖对 TA 造成的死亡风险,大约等于比 TA 重 30 斤的美国胖子。
所以,中国超级大胖子的数量不多是因为,因为体脂高且脂肪在腹部堆积,在发展到恐怖级别的形体前,胖子们的生命安全就面临着严重的威胁。
最主要的威胁是糖尿病等代谢类疾病。科学家和医疗保健专家都认为,肥胖人士罹患糖尿病的几率是普通人的 40 倍。
根据中国二〇一三年官方数据,十八岁以上中国人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 11.6%;而世卫组织去年发表的报告中,中国约有 1.1 亿人罹患糖尿病——占据全世界糖尿病患的三分之一左右,雄踞榜首。
从患者的肥胖程度看,中国患者普遍更「瘦」,即身体质量指数(BMI)更低。中国 Ⅱ 型糖尿病患者的 BMI 平均值约为 25,而高加索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 BMI 多超过 30。
腹型肥胖(临床上叫「向心型肥胖」)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相同的 BMI 下,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率会更高。
腰部脂肪释放的游离脂肪酸,会影响到胰岛素以及肝脏的综合代谢过程,而腿部的脂肪则没有这样的影响。因此,对于糖尿病等疾病而言,腰围是比BMI更为敏感的预测指标。